南方网讯(记者/唐巧燕 通讯员/潘致静)12月14日,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十五周年庆典大会暨康复融合产业高峰论坛在广州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康复学科相关专家齐聚一堂,深探在新时代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康复与大健康、医养结合相关产业如何融合发展。
本次大会以“科技引领·产业融合·聚力康复”为主题,由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主办、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的十六个分会承办,全面展示35年来广东康复的发展历程与丰硕成果,聚力聚智塑造大康复行业形象,共同推动广东乃至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会长窦祖林教授在致辞中对未来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的工作谈出了四点设想,第一,积极宣传康复,大力发展学会会员、成立新分会;第二,积极推动专科康复一体化服务;第三秉承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充分发挥学会平台的优势,助力康复科研工作开展;第四,加强内部各分会、跨行业学会的联盟合作。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会长窦祖林教授
当下,居家康复和社区康复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培训家庭照护者、社区基层康复人员任重道远。谈及居家、社区康复如何具体操作,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名誉会长、祈福医院康复中心学科带头人燕铁斌教授谈到,过渡时期,需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派专业人员进社区、家庭来培训相关人员;另一方面,在5g时代通过微信、视频直接指导社区或家庭,为社区、基层培训专业人员。燕铁斌教授指出,康复风险相对较小,希望大家形成主动参与、功能引导、提高生活质量的习惯,真正把百姓能掌握实施的技术、功能、理念教给病人和家属。关于未来发展,燕铁斌呼吁国家尽快在教育体系中设立服务于基层、立足于基层的走不掉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比如社区康复师、社区陪护师等,通过正规培训,发放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从而引导康复人才体系标准化建设。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名誉会长、祈福医院康复中心学科带头人燕铁斌教授
会上,专家们提出康复相关的科技创新需求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要通过个性化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升康复治疗效果与效率;二是要提高人力效能,将简单重复且耗费人力的治疗机械自动化;三是要体现主动参与和持续监控治疗的特点,让患者逐渐掌握慢病自我管理的主动权,实时监测并了解自己的体征数据,与专业康复人员进行交流并获得指导,将康复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社区、家庭;四是用以补偿或替代丧失功能的辅助装置和技术的普及化、便携化与智能化,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城市,仍有约90%需要辅助装置的患者无法获得。
同时,专家们还提出智慧康复产业创新需要注重“全链条”协同创新。学协会平台应促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以加快临床诊疗和疾病防控等应用为导向,统筹推进生物医药、康复器械、康复技术与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以及健康医疗服务管理模式等“全链条”创新。
圆桌对话现场
在圆桌对话环节,各位行业代表围绕“科技引领康复未来”主题,积极献言建策。
在康复事业领域,科技创新的需求是什么?前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励建安表示,市场需求会带动高科技在康复领域的运用,帮助康复治疗具有针对性、耗能更低、目标更好,也会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如何借助政策推动的力量,建设“全链条”的协同创新体系?原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副厅长廖新波谈到,如果企业和民众要建立连接,要从民众的惰性进行考虑,建立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让健康生活成为习惯。
“医研企”协同创新,医疗企业在这方面有什么作为?广东祈福医院执行副院长张涛希望,更多企业、科研机构应把最新科技成果带给广大医疗机构和患者,通过智能化产品来提供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长期康复方面的帮助。
据了解,今年学会首次进行了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活动,并在会上颁发了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终身成就奖、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广东省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奖。未来学会将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一方面推动“医研企”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培育一批优秀的年青科研人才,为广东康复技术发展输送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