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同行”。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数据显示,当下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教授介绍,发作性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症状与许多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如果出现日间“秒睡”、夜间多次惊醒等情况,建议到开设睡眠医学相关科室的正规医院就医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初三学生课间“秒睡”险摔伤
初三学生小雪(化名)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但近半年来,她经常在课堂上突然睡着,持续几分钟后又突然清醒过来。长此以往,她的成绩滑落很快,她试图自己调整睡眠却没有好转。
有一天,她在课间与同学说话时,突然晕倒,还好被同学及时扶住。没一会儿,她又醒了过来,迷茫地说:“我刚刚怎么就倒了?”
小雪的老师及时通知了她的家人,她爸妈立即把她带去附近医院。但她做了心电图、脑电图、头颅磁共振等多项检查,结果却没有提示任何异常。
排除器官病变后,医生建议她到睡眠门诊看看。于是,小雪的家长带她来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医护人员对小雪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各项体格检查及情绪、睡眠相关的问卷调查,还完善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检查结果均明确指向一种疾病——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以难以控制的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瘫、入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睡眠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每天可发生数次到数十次不等。”潘集阳说,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终身性睡眠疾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一半以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可见肢体无力下垂甚至猝倒,因此有可能引发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
小雪为何会得病?潘集阳介绍,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据统计,我国的发作性睡病患病率在0.04%左右。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大致相当。研究表明,发作性睡病如果不及时予以诊治,往往会伴随焦虑、抑郁、社交恐惧症及肥胖等问题。
潘集阳介绍,目前,针对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主要有三种:首先是一般治疗,如有规律、足够的夜间睡眠,以及白天有计划的午休等;其次是药物治疗,如精神振奋剂(如盐酸哌甲酯、莫达非尼)、抗猝倒药物、γ-羟丁酸钠等药物;最后还有心理干预,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
夜间惊恐不一定是情绪问题
王先生今年50岁,有高血压病史5年,但血压控制较好,平时也热爱锻炼。但在3个月前,他在睡梦中突然感到喘憋、心悸,突然惊醒后四肢发冷、手指发麻,濒死感强烈。
“醒来觉得特别恐慌,仿佛最坏的事即将发生。”王先生说,虽然休息半小时以上可大致缓解,但再次入睡比较困难,一晚上可发作2-3次。第二天上班时,他也感到昏昏欲睡,疲乏无力,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
在症状出现3天后,王先生先后至多家医院就诊,分别到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精神医学科等科室求医。但是,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器官病变,使用治疗焦虑的药物作用也不明显,夜间惊恐仍反复发作。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门诊,医生对王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诊断评估,结合相关睡眠量表检查,考虑王先生的疾病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
王先生在该中心进行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睡眠呼吸监测,最终确诊为伴有夜间惊恐发作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王先生听从医生建议佩戴呼吸机治疗后,夜间惊恐发作终于消失了,白天嗜睡的症状也明显改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相关呼吸疾病,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但难以立即识别,可能延误治疗。”潘集阳说,如果遇到对睡眠障碍等疾病认识不足的医生,这个病很容易漏诊或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但明确诊断后,通过及时、系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思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相关呼吸疾病,患病率为2%至4%。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3.8倍。
潘集阳介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最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就是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即使用呼吸机对气道进行支撑,让上呼吸道在睡眠过程中不会塌陷,可以有效地消除夜间打鼾,改善夜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纠正夜间缺氧。夜间睡得好,白天嗜睡、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也会获得明显改善。
“睡眠质量高往往比睡眠时间长更加重要。”潘集阳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该及时治疗,否则会因为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严重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如果有失眠、恐惧、心慌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到睡眠医学门诊就诊,及早进行干预,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
通讯员 张小涛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