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案例!来看乡村振兴的广东文旅实践

2021-11-22 10: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文旅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广东文旅取得一些探索经验。近日,《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收集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个典型案例,广东有2个村入选,为国际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范例和智慧。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中,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广东有五个村入选。从广东多个乡村的体验看,在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和创新。  

  世界旅游联盟发布50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由世界旅游联盟、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发布。《案例》收集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个典型案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发展成果的生动反映,也是中国为全球减贫和发展事业作出的独特贡献。  

  在此次入选的50个案例中,广东省共有两个。一个是惠州博罗县横河镇河肚村禾肚里稻田民宿田园综合体,通过开展“春耕秋收”等稻田农耕体验,传统手艺现场教学活动,打造了中小学生研学体验基地,房车露营体验基地等,不断深化“民宿+”模式,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独特的“禾肚里模式”;茂名高州根子镇元坝村则凭借荔枝走出了“一果兴、百业旺”的富民兴村之路。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户+农民”的模式。  

  乡村振兴离不开天蓝地绿水清  

  11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就《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的发布答记者问,并发表评论。汪文斌认为,《案例》充分展现了中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成果,并在深入分析、总结研究基础上,就乡村振兴提出一系列建议。此次发布的案例中,不乏依托生态文明建设走向发展振兴的成功事例。这里既有实施“生态立村”战略、通过开发特色生态观光旅游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生动佳话,也有取缔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进行生态升级形成特色景观的奋斗轨迹,还有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遗产的优质资源,将遗产保护、乡村旅游、民众可持续生计互促互融的美好故事。这些案例是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取得的积极成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乡村振兴离不开天蓝地绿水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对地球家园的呵护。未来,我们将驰而不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继续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各国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为建设一个没有贫困、没有饥饿、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我们也真诚欢迎大家到中国的美丽乡村走一走、看一看。”  

  案例A  

  茂名高州根子镇元坝村:  

  丰富完善荔枝特色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  

  茂名高州根子镇元坝村火了,潺潺流水的根子河蜿蜒而过,岭南风格建筑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彩虹般的“精彩100里”碧道沿河而建,风雨廊桥与两岸荔枝树相互辉映……这里满足了游客们对“大唐荔乡”的所有想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但村里以前并不是这样,“竹木横生,污水横流,环境卫生很糟糕。旧房屋很多,乱堆乱放随处可见,空置地长满杂树杂草。”元坝村党支部书记吴森明说起从前就皱眉。之前的元坝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里的道路窄,行车、会车不便,荔枝成熟的时候,自驾来采摘的游客多,因缺少停车场地,导致车辆乱停乱放,交通阻塞。村里的支柱产业是荔枝,但产业结构单一,除了荔枝村里没有其他产业,而且荔枝主要是鲜果销售,销售产品单一,村民们思想守旧,对农村的发展也缺乏前瞻性。  

  “我们把党组织建强了、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了,把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情干成了。”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勇光在广东省“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发言台上这样说,元坝村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乡村振兴。  

  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元坝村对全村74名党员进行精准管理,坚持“因地制宜、按需设岗、人岗相适”原则,按照每位党员的年龄、特长以及履职能力等设定了组织员、宣传员、助理员、调解员、联系员、清洁员6种岗位,带动群众积极投入乡村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村组织员培训村民学会电商销售,创新开展“荔枝+订制”扶贫带货活动,吸引消费者现场订制村中贫困户的荔枝树,实现荔枝预售。  

  在项目建设初期,部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还有抵制情绪,担忧是走过场,搞半拉子工程。党员们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政策、举例子、作对比,帮他们分析算账。同时,建立村民理事会微信群,把在外务工人员拉入群中,将村庄的变化以音乐相册、图片等形式及时发布到群中,号召大家共建美好家园。还免费提供废旧竹子材料及其他工具,鼓励村民把“三拆”后平整出来的空地、闲地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  

  打造岭南乡村风貌的甜美荔乡  

  元坝村的荔枝贡园形成于隋唐年间,园内古荔丛生,形态各异,被誉为“荔枝博物馆”,这里被列为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生产的白糖罂荔枝、储良龙眼、桂圆肉均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村内注册商标8个,分别为“蒸姑娘”、“树鲜森”、“好利皇家”、“果滋佳”、“绿滋佳”、“绿礼坊”、“绿美农”、“绿滋山庄”,打造了“根子贡荔”、“根子有荔”、“蒸姑娘”等根子元坝特色品牌,元坝村还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推动荔枝生产、销售、品牌打造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三变”改革,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户+农民”模式,大力发展荔枝标准化种植、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商等环节。目前,元坝村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示范村建设点,80%的荔枝鲜果通过电商进行外销,剩余的20%鲜果供应省内高端市场。荔枝干、龙眼干、桂圆肉等干果加工设备150多套,每天鲜果加工能力达200吨;荔枝深加工产品有荔枝酒、荔枝汁、荔枝发酵型饮料、荔枝酥等。  

  现在的元坝村以6公里的荔乡景观大道和4公里的根子河碧道为主轴,将整村打造成为极具岭南乡村风貌的甜美荔乡,拥有根子河碧道、红荔胜境、水墨桥头、初心广场等诸多特色景点。2020年,元坝村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荔枝季逢周末,每天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各类产业总产值3.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8万元。元坝村已获得国家森林乡村、首批广东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茂名市乡村振兴“精彩100里”的精华所在地、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等荣誉,已成为茂名市多村振兴的样板村。  

  案例B  

  惠州博罗县横河镇河肚村:  

  深化“民宿+”模式,联动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广东惠州博罗县横河镇河肚村禾肚里稻田民宿田园综合体能够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和民宿主人郑春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以“情怀”二字为主导的民宿主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品位和兴趣爱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且富有亲和力等。他们乐于分享自己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喜欢亲自下厨,亲自当导游带领客人玩,就像老朋友一样,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民宿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自身气质的展现,民宿主人的爱好、品位、生活理念,本身就是一个民宿最好的品牌文化。  

  郑春桃个子不高、却能量满满。开民宿之前,她一直从事教育培训行业,第一个文旅项目是将一座旧狮峰宾馆改建成了玉兰酒店,3年时间便收回了全部投资成本,同团队一起将它打造成了罗浮山最知名的度假型酒店品牌。当酒店盈利上涨时,郑春桃又不安于刻板守旧的传统酒店模式,同时看到了珠三角地区精品特色民宿的缺失。  

  “以前我们做教育的时候,春游秋游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市区的景区景点非常有限。我们来自农村,也很喜欢郊外游,很想在城市周边做一个幼儿市场的亲子游。来到这个地方很偶然,横河镇当地政府说这里有一所旧学校,问我们感不感兴趣。我们是做教育的,对学校有一种感情,哪怕是废弃的学校。后来我们就要了这所旧学校。”郑春桃把这座小学建筑,连同周围的100多亩农田一起租下,筹建起“禾肚里”项目。  

  在郑春桃的心目中,民宿不是像农家乐那样的吃喝玩乐,而是在一方土,养一方人。她坚持最大程度地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在改造时,为了让民宿和周围稻田相融,她特意推翻了学校的围墙,把原本的操场区域也改成了稻田,让民宿就好像长在禾肚里一样。禾肚里还打造了浮在稻田上的观景栈道,使之与民宿建筑相连。人们行走在1.8公里的栈道上,仿佛置身于天地自然之间,可感受到风吹稻香满衣裳的意境。  

  以“民宿+”模式带动三产融合  

  禾肚里的改造设计可以说很成功,除了外在的整体形象让人惊艳,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手机镜头的考验,并且有独特的品位,与周边环境协调,能表现出闲适乡野生活,营造出一定的文化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周边的空地,打造小巧精致的菜园、花园,或者利用室内空间打造书吧、清吧、餐厅、生活交流空间、手工作坊、露天天台等,提供多样化的体验,营造真正的休闲生活空间。禾肚里曾经被誉为“珠三角最美民宿”;2016年,又入选“中国最美民宿”;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单位;2018年,成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点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运营商;2019年,入选国家乡村发展典型案例和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未来,禾肚里将一如既往地深化“民宿+”模式,进一步带动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是立足农村,继续开发打造新的乡村旅游特色民宿项目,与乡村、村民一起达成共建、共生、共享、共治的和谐业态;二是在梅州大埔打造以养生为主题的中草药产业园,结合产业实体,开展文化传播并打造主题旅游;三是推动以中草药研学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让中小学生走出校门,有学习,有实践,更加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四是大力推动发展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与高校合作,设计与时俱进的课外教程,分享传播禾肚里经验,为地方培养更多有技术、懂政策、善干事的领导干部和村民代表。  

  相关  

  广东5个村入选文旅部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以下称《案例选编》),总结展示乡村旅游扶贫成果,促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选编》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聚焦产业融合、创业就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创新提升等6个重点类型。  

  广东有五个村入选《案例选编》,分别是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安庆村、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肇庆市封开县大洲镇东畔村、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叫水坑村、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  

  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安庆村  

  以产业融合创建乡村旅游综合体  

  乡贤潘志明回乡成立蓝天旅游专业合作社,整合安庆围、新兴、新乔三个村小组闲置土地打造了一个近300亩的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科普教育、民宿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园区——“安庆·兴农乐”乡村旅游综合体,走出了一条旅游景区带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带能人、能人带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新模式。  

  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共同致富  

  上东村位于惠州市最北端的山区,山多地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生产生活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群众生活困难、集体经济薄弱,很多群众因病、因残、因智、因学致贫现象突出。  

  2019年,蓝田乡整合资源,打造了上东瑶乡风情旅游景区,面积约2393亩,融合蓝田特色瑶乡文化、休闲观光、主题教育、乡村旅游等元素,提供给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共同增收致富。旅游带动了就业,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民房变民宿、果园变乐园、旱地变绿地,大力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上东村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样板和大湾区高端民俗文化风情旅游目的地。  

  肇庆市封开县大洲镇东畔村  

  活化潇贺古道,建设美丽乡村  

  封开的潇贺古道是历史上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最重要的交通通道之一,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线路。近年来,随着封开县加大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力度,原本杂树丛生、河崖陡峭的贺江两岸如今美景遍布,不少景点还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大洲镇是两广茶船古道的必经之地,东畔村位于大洲镇中南部,村庄沿江而建,依山傍水,水陆交通方便。东畔村历史文化悠久,是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生态文明村、廉洁法治示范点、广东省乡村文化旅游名村、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驰名省内外的非遗文化“五马巡城舞”和民族艺术“麒麟白马舞”。  

  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叫水坑村  

  创新托管联营,实现合作共赢  

  叫水坑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东南面,因山高林茂,溪涧流水在山谷中淙淙回响而得名。这里是单枞茶的主要种植基地,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全村茶园比较低端、业态原始,茶叶卖不出好价钱。  

  为了提高茶农收入,村里成立了叫水坑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建立脱贫增收长效机制,创建单枞茶产业的发展平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村民以投资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生产,规范生产技术标准,并聘请资深茶叶种植、制作专家进村培训,指导农户优化种植,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带动村茶叶产业升级。叫水坑村还与潮州市玉瑶山庄生态旅游公司达成契约,计划投资近50万元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改良茶叶品种,实施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引进无公害农科技术,全方位进行品牌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保障茶农增产增收。  

  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  

  探索镇村混合所有制,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东部的螺洞村,有“世外梅园”的美称,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有青梅,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有在梅子成熟后,肩挑背扛十几里山路卖梅换来的微薄收入。2015年12月,几位乡贤凑了300万元,成立了汕尾市首个村级股份公司——广东罗洞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螺洞公司”)。村民以现金或土地入股的形式,与公司共同开发集观光、娱乐、休闲、文化、探险、餐饮于一体的原生态旅游业,打响了汕尾市农村村级股份合作“第一炮”。2016年,扶贫工作队在与镇、村干部充分沟通后,提出了“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主,种植青梅及青梅深加工产业和蜜蜂养殖产业为辅”的总帮扶思路。2017年,螺洞世外梅园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竣工迎客,汕尾市首家由贫困农户参股的乡村旅游宾馆开张营业;同期相继完成改造农家民宿、农家乐、青年旅社等共20余家,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里环境好了,产业配套跟上了,游客慕名而至,走出去的村民也愿意回来了。  

  南都记者 许琨


编辑:黄绮铌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