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对于广府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随着北京路上一条条长长摊位的出现,广州人知道,又到了广府庙会的日子了。小小榄核变成一叶孤舟,船上人物大小如米粒,却栩栩如生。如今,榄雕已经成为广府庙会上的固定“参演嘉宾”。“第一次受邀请去参加广府庙会的时候,路过的市民都不知道榄雕,等到了后面几届,来参加广府庙会的人已经能准确分辨出我与我父亲的作品以及工作室的作品了。”榄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回忆说。
与曾宪鹏感受一样的还有许多广州地区以及岭南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与传播者。从陌生到熟悉,从保护到传播,一直以来,非遗都是广府庙会的保留项目。
从2011年至今,已经走过10余年的广府庙会,早已成为越秀、广州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借力于广府庙会这个文化平台,非遗传承在广州、在越秀的发展也逐渐从保护走向了传播。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
搭建非遗传承交流的平台
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回忆,第一届广府庙会的时候,对于非遗板块的展示都是比较模糊的概念。“2010年以前,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名录刚刚开始逐渐建立,恰逢这个时候我们举办了亚运会,广州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希望推动非遗在建立名录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
在第一届广府庙会尝试性地迈出第一步之后,“三雕一彩一绣”在北京路骑楼下与市民见面了,但是彼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还没有诞生,广府庙会更多的参展元素仍旧是老字号。
从第二届开始,广府庙会专门设置了“非遗区”,慢慢从骑楼段发展到北京路的北段、中段、南段乃至整个北京路步行街,非遗逐渐成为庙会期间体量最大的、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区域。
在这个过程中,广府地区的非遗文化不断交流,范围也逐渐从广州市扩大到广东省乃至全国。“我们曾经有北京、天津、贵州、四川、河南,还有福建这些地方的非遗共同参与交流,也有香港、澳门的交流。”何愿飞说,“它是不断地向外去拓展,慢慢形成了一种国内的交流平台,在这个过程里面也少不了中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继而推动它变成一个全国性的非遗传承交流的一个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每一届广府庙会中,都有5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10年下来就有500多个,有一些项目是在不断轮换的,有一些是固定的,比如岭南非遗的精髓“三雕一彩一秀”是广府庙会固定展示的内容。除此之外,这10多年来,在广府庙会非遗交流上,不仅仅是地域的拓展,同时还有非遗项目的拓展,目前已经几乎涵盖了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面的9大类,都在广府庙会这个平台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仅仅停留在对非遗文化的展示阶段不是广府庙会的初衷,在一年又一年的发展中,广府庙会也借助非遗品牌峰会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聚集起来,邀请国内和省内的专家名家以及跨界传播、产业的专家进行交流,通过不同领域的建言献策,让非遗项目发展得到促进。“这也是广府庙会为非遗项目的发展带来的一种化学反应。”何愿飞说。
进校园进课堂
创新非遗传承形式
学生是文化传承的未来希望,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群体了解广府地区的非遗、体验非遗,从而进一步传承与传播非遗项目,这是越秀区乃至广州市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广府庙会这一平台,也激发了更广泛的市民群体对非遗的热情。
如今,一本本非遗教材已经走进校园,非遗体验课程走进课堂,孩子们自己拿着纸笔体验通草画技艺已经是越秀校园中常见的景象。
“这些年各个项目进入学校,现在几乎有一大半以上的学校都设置了非遗项目进校园,同时为了让这种传承更加的规范化,我们开发了非遗教材,我们预备开发10套教材,目前已经出到了第四本,第五本、第六本已经在编写了。”何愿飞说,通过编写教材培养非遗的骨干老师也是越秀不断推进的探索之一,目前已经培育了200多名非遗老师,以老师为代表,通过举办教学设计的比赛,开展微课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苏昕就是通过校园参与非遗在学生群体中传承的代表之一。“小朋友单单从媒体上看只能感受到图案的不一样,但是他亲身来感受触摸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这种材质是这种画作最大的特色之一,在进校园的过程中,亲手体验通草画材料上凹凸的一些变化,引起学生对通草片制作的兴趣,能刺激他们去深入地了解这一项非遗艺术。”苏昕说,“目前我们已经有20多万的青少年儿童参与到通草画的学习体验中,虽然这两年广府庙会停办了,但是通草画在走进校园的工作上是一直不停息的。”
从2011年开始,通草画比赛已经成为越秀区的一个特色,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还会有相应的展览,现在已经有70多所的中小学、大学以及幼儿园、特殊学校参与进来。“从3岁到80岁,大家都在学习通草画。”
与通草画一样走进校园的还有榄雕。一颗小小的橄榄核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自己设计的样子,也激励了他们对广府非遗文化的学习。
“传统的工具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重的,但是经过改良之后的工具不管是在安全性上还是在舒适度上都非常适合小朋友体验学习。”曾宪鹏说,“2019年我们在一所学校开课的时候,最初报名的时候有13个家长,可是最后来上课的只有9名。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体验之后,孩子们能够独立完成几个相对简单的作品,并且没有一个同学受伤。从第二年开始,榄雕课程就成了爆款。”
岭南古琴艺术家区宏山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会教一名在外地工作的法国人学习岭南古琴。
“这位学生在江门台山工作,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刚开始我觉得他可能只是想体验一下,但是他再次来找我,并希望长期坚持学习。”区宏山说,“这位学生的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第一是因为他长期在外地,每一次上课都需要约时间赶过来,其次是因为他有一定的手部残疾,对学习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他依旧坚持学习古琴,在我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他吧。”
参加了多年的广府庙会之后,区宏山也坦言,广府庙会给他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从室内走向室外,从亲友之间的传承变成社会传承,大大提高了市民群体对岭南古琴的接触面。此外,原本学习国际商务英语的区宏山也利用自己的优势,将中国古琴的艺术传递世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为非遗的传承铺顺了道路,同时也以另外一种形式帮助非遗在社会更广泛地传播。
“在越秀区文化馆的帮助下,我们应该是全广州市第一个在教育层面来开展非遗教师再继续教育培训的,从2016年开始一直到了2019年,培训了超过40个老师。他们也会在自己所在的学校里面去开展榄雕技艺的传播,甚至有一些学校也已经开展了榄雕的课程。”曾宪鹏说。
由兴趣使然,进而成为传播者,这并不是个例。苏昕回忆,10年前培养的学生现在已经大学毕业,而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节假日再次回到广州,教学生们学习通草画。“已经有10位学生回到我们的少年宫,作为通草画团队的老师来再参与培训。有的是广州美院的学生,有的是城市学院的学生或者是二师的学生,还有的是在上海上学,利用假期回来培训。”
2022年广府庙会,越秀区文化馆(非遗中心)特别推出“非遗大家谈”抖音系列直播,邀请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访谈互动,讲述非遗历史由来、展示非遗技艺、回答网友提问。直播将非遗文化与趣味鲜活的展示、讲述相融合,通过大众喜爱的抖音平台的直播,让更多人进入直播间,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扩大非遗的影响力,提升社会大众对广府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南方日报记者 马艺天